2022.11.11
《碳足跡》
*為響應SDGs發展,續記事《淨零》篇,為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如何測量溫室氣體變得更加重要,「巴黎協定」要求成員國每5年檢視其減排成績,在國外也有很多企業組織開始自願性公佈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但如何計算其碳排則是重要的議題,前幾天因緣際會可以接觸到有關溫室氣體的盤查相關的說明,開始對於「碳足跡」是甚麼感到好奇後,才發現生活周遭其實有很多碳足跡標章的蹤影,前幾天去文具店找尋碳足跡文具,希望能藉此支持環保的理念(因為沒辦法負擔其他昂貴的產品,所以從小做起XD)。
*在文具店裡最常看見的其實是環保標章,是鼓勵廠商於設計製造產品時,為降低環境之污染及節省資源之消耗,促進廢棄物之減量及回收再利用之產品,消費者也能選擇綠色購物以提昇環境品質;而碳足跡標章則是指某一產品從原材料、供應商、產品設計、製造工藝、運輸、消費者使用、處置和再利用中,某一組織其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後可以藉由建立碳足跡管理系統和計算產品的碳足跡來評估產品原材料的減少、更換等,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如雄獅NO.600油性細字奇異筆,其碳足跡碳排放減量承諾,即說明【預估將傳統射出機改善為伺服射出機設備,以降低設備單位耗電量,預計節能率約30%,平均每支筆減少0.58gCO2】、【預估提高空調冰水溫度2度,預計整年可減6387kgCO2,平均每支筆減少1.30gCO2】、【預計執行上述兩項措施,三年內可降低3%以上碳排放量】。
*然而在計算碳足跡時,首先要了解溫室氣體的盤查,在過去區分為範疇一、二、三,範疇一,係指來自於製程或設施之直接排放,如工廠煙囪、製程或交通工具的排放;範疇二則為間接排放,係指來自於外購電力、熱或蒸汽
之能源利用等;範疇三指非屬自有或可支配控制之排放源所產生之排放,如因租賃、委外業務、員工通勤等造成之其他間接排放。在過去範疇一、二排放源之溫室氣體排放量至強制性量化盤查;而範疇三因排放量計算所需之相關數據蒐集困難,且不易確認其準確性,因此僅要求列出排放源,但可不列入排放量計算範圍。
而在最新一版的溫室氣體盤查,則將前述範疇一、二、三修改為六類,分別為1.直接溫室氣體排放和移除。2. 輸入能源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imported energy)。3. 運輸中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4. 使用產品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products used)。5. 與使用產品有關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use of products)。6. 其他來源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other sources)。但目前僅有類別1需要強制列入盤查計算,而2-6類則是可以依據各組織企業設定的重大性準則,來看是否要列入。但後續「碳足跡」是如何進行管理,若後續有接觸再進行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