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

 

2022.09.15

《淨零》

 

                                        

最近經常穿梭在各縣市的田地間,看到有許多以友善環境耕作方式進行農耕的農友團體,以兼顧農業生產與生態之環境維護,聯合國於2015年提出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共有17項,其中SDG2就是指消除饑餓,糧食安全,改善營養攝取和「促進永久農業」,透過這幾次的訪查發現臺灣有很多永續農業的理念。


 

*早期科學家發現溫室氣體對地球的傷害時,各國即有採取碳中和(Carbon Neutral)手段,亦即企業或政府等在一定時間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與種植樹、或使用再生能源等方式,其所累積的減碳量相互做抵換,其做法上必須透過碳盤查掌握碳排放量、碳足跡,才能採取減量措施或抵換行動,使大氣的碳排放量維持現狀、無增無減,達成「碳中和」的狀態。

 

然而,碳中和概念只在控制驟增的二氧化碳,想藉以種樹作為「漂綠」手段,藉此抵銷數字上的碳排總量,考量環境現實,此種做法是無法真正減緩氣候變遷,因此淨零排放(Net Zero)成為目前主要訴求,旨在於讓所有種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削減量達到平衡。

  

日本為因應此種作法在202241日正式實施「塑膠資源循環促進法」(プラスチック資源循環促進法),著重於產品設計階段至塑膠廢棄物排放、再利用等整個塑膠產品生命週期,來促進塑膠資源循環運用,主要措施內容包括:

     抑制塑膠廢棄物的排放、再資源化的環境設計(該法第12章)

     一次性利用塑膠產品的使用合理化(該法第34章)

     塑膠廢棄物的分類收集、自主回收、再資源化(該法第567章)

例如:

    設計、製造階段,有明示塑膠製產品設計指導方針,可透過減少塑膠用量來製作產品、調整尺寸和形狀方式,進行塑膠製產品之設計,並創建國家優秀設計認定制度,被國家認定之產品,可獲得政府優先購買,會提供消費者資訊使其更容易選擇環保產品。

     塑膠廢棄物處理階段,係指針對排出塑膠廢棄物之企業經營者有責任妥善處理塑膠廢棄物等,倘企業經營者在其選擇之措施中有顯著不足情形,國家會以勸告、命令方式命其改善,並訂有罰則等。

    回收、再利用階段,則是針對塑膠回收類型作最小限制,本制度設立了對該塑膠廢棄物進行再商品化的機制,重新修改分類規則,擴大塑膠資源的回收量,且針對回收自治體得補貼地方交付稅等部分費用,減輕其成本。

我國雖然也有減塑措施例如禁止使用塑膠吸管等,但相較於日本,目前臺灣著重的部分似乎僅在一次性使用塑膠產品上做打轉,減塑政策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留言